首页
> 党史纵横 > 党史编纂
党史一卷 第一章
时间:2016-05-30 来源: 党史一卷 字号:[ ]

第一章

五四运动前后的瑞安西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迅速形成席卷中华大地的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伟大革命浪潮。“五四新文化”运动,启发中国的先进分子自觉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开展宣传活动,领导罢工斗争,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领导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推翻压在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开创文明进步新中国的绝对保证。由是,当时县境(文成)一批有志知识青年外出寻求革命真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惜献身革命事业;广大劳苦大众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为求翻身得解放而前赴后继向封建黑暗统治阶级展开生死斗争。  

一、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经济状况

五四运动前,国民政府与地方地主、豪绅互相勾结,利用封建主义的伦理、礼教,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军警、监狱等国家机器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文成(原属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为叙述方便,以下均称文成县境)地处穷乡僻壤、交通闭塞,经济以农业为主,长期受封建主义的禁锢,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地主阶级凭借占有的大量土地,对农民进行名目繁多的剥削,如地租、放青苗、收谷银等,大多数农民终年劳动不得温饱。民谣云:“山头人三件宝,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番薯丝吃到老”,正是当时贫苦农民生活的写照。      

封建统治者不管人民死活,巧立名目,派捐派款,苛捐杂税多如牛毛。1911年,文成遭受有史以来的大洪灾,颗粒无收,人畜遭殃。以后十几年,更是旱灾、风灾、虫灾肆虐不断,连年歉收,地租、田赋却要照数交纳,贫苦农民被迫卖儿鬻女,颠沛流离,许多手工业者不得不离乡背井,寻找谋生之道。土匪、豪绅乘机掠夺盘剥,人民不堪忍受残酷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加深了对军阀政府和地主豪绅的刻骨仇恨,革命热情日益高涨。  

二、五四运动的影响

1914年至1918年,外国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等法西斯国家战败而告终。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归还曾被德国侵占的租界,取消中日“二十一条”和收回山东的一切被日本夺去的权利等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当时的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准备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愤慨。5月4日,在北京读书的文成人郑敬衡和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学生3000多人,到天安门前,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并到日本驻华使馆抗议,要求惩办亲日派。从此,五四运动的浪潮很快席卷全国各地,在温州中学读书的周定(敖里人)和各校学生一起,走上街头,抵制日货。大峃、南田等地学校师生得到五四运动的消息后,在从瑞安、温州、处州等中学读书的回乡学生带动下,组织上街游行,张贴标语,高呼“打倒卖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表示声援。        

三、文成县境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员

面对家乡饥鸿遍野的悲惨景象,文成的一批优秀青年忧国忧民,先后到杭州、上海、温州等地求学,受当地爱国青年和反帝反封建浪潮的影响,接受了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1925~1927年间,赵刚、周定、郑敬衡、郑嘉义、张祖良(智仁)、周福图、郑贤塘等人在上海、杭州和瑞安等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刚(1887~1930),又名赵友仁,1887年出生在龙川村头的一户农家,先在本地私塾和高等小学堂就读。1915年于浙江铁路学校毕业后,回乡曾任龙川高等小学堂教师。1917年经朋友介绍在天津铁路局工作。1919年调到沪杭甬上海铁路南站工作,参加上海铁路产业工会,积极参与工人运动。1921年调入杭州,在杭州铁路局艮山门等站任行李司磅,自学英语,以利工作。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行李司磅的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活动,不久,担任中共艮山门站总支部书记。1926年3月12日,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举办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赵刚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同年12月25日,他与沈干城负责召开杭州铁路局工会安定巷会议,选定由钟鼎祥为出席在汉口召开的全国铁路总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927年1月,北伐军逼近杭州,赵刚等杭州铁路工人组成“铁道兵团”,积极作好接应工作。2月17日,他带头迎接北伐军进城,为光复杭州出力。3月22日,杭州成立沪杭甬铁路总工会,赵刚被选为候补执行委员。30日,国民党右派控制的“杭州职工联合会”,突袭杭州总工会,赵刚等人力主反击,次日组织杭州铁路工人参加的沪杭甬铁路工人大罢工,有力地策应了杭州各产业工会总同盟大罢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杭州也出现血腥大屠杀。在这生死存亡关头,赵刚沉着地应付眼前发生的一切。6月,中共浙江省委决定成立中共杭州县委,赵刚任书记,下辖城南、城北等2个区委,在白色恐怖下,及时整顿被破坏的基层党组织,很快恢复了党的活动。1928年3月18日,赵刚根据省委指示,以探亲名义,回到龙川,第二天立即召集600多群众,宣讲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革命道理,并到中堡、金山、岚岩等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5月,赵刚回杭后,介绍国民党杭州巡警大队七中队夏耀庭(乐清市芙蓉人)入党,配合做兵运工作。1929年3月,赵刚因策动杭州巡警七中队起义事泄而被捕,关押在祖妙巷派出所,后转浙江陆军监狱。4月,他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在狱中,赵刚把监狱当战场,开展革命斗争。1930年3月,赵刚自知坚持狱中斗争生死未卜,便动员妻子返乡。送走妻小后,赵刚因策划劫狱事泄,被国民党浙江省高等法院判处死刑。同年8月27日英勇就义,时年43岁。

郑敬衡(1900~1927),原名一里、益明,因排行第七又叫老七。1900年9月出生于金垟乡谷山村的一个地主家庭。1915年考入瑞安中学,1919年至1923年在北京工业大学就读,参加五四运动,于1925年毕业,受聘于浙江省工业专门学校,任教员。1926年初在杭州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郑敬衡接受中共浙江省委的委派,从杭州到温州从事农运和党务工作,在永嘉茹溪、瑞安等地宣传发动,并在瑞安发展陈建华(女)、陈阿法等3名党员,成立党小组。10月,中共浙江省委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农民进行武装暴动,制订一个北起钱塘江,南至温州湾的《浙东暴动计划》:定于11月28日(阴历十一月初五)举行农民大暴动,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至少造成一个“大骚动”的局面,给国民党一个沉重的打击。11月初,郑敬衡以省委特派员身份,到宁波、温州等地,意欲联合中共“温独支”李超麟和中央农运特派员王国桢等,共同实施《浙东暴动计划》。与此同时,在杭州由于叛徒出卖,省委机关遭破坏,《浙东暴动计划》泄露,国民党省党部电告温州当局有关郑敬衡等行踪,予以缉捕。11月10日,他乘船抵达温州码头便被捕。同月18日,他和中共浙江省委代书记王家谟①、省委特派员周定一起,被押到温州紫福山麓光荣就义。

郑嘉义(1907~1937),又名嘉彦、郑颐、槐卿,化名郑万秋、范丘。1907年1月24日出生,富岙莲头人。1926年在杭州蕙兰中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乡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7年11月,国民党特务搜获郑敬衡等人身上的共产党党员名单,郑嘉义名列其中,遂遭国民政府通缉,被迫以脱离父子关系的名义,离家出走。1930年,郑嘉义参加浙南农民暴动,在红十三军失败后,转移到双溪峃作口,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在峃作口、叶山、千秋门、北山、芦西等地,秘密发展朱绍唐、叶德松、程长松、林锡铭、叶棉民、叶棉堂、彭栖梧、郑明兰、林鹤、梅景怀等人入党,并刻制“中国工农红军浙南独立军司令部关防”印章一枚,制作数百张红军符号,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浙南独立军,自任政委、叶棉瑞任军长,等待时机,准备举行武装暴动,后因枪支没有及时运到而停止活动。1935年11月底,红军挺进师从双溪岩门经过,郑嘉义主动向红军挺进师首长刘英、粟裕介绍自己的身份。刘英、粟裕看了有关证件后,通过谈话,表示对他信任,并让他就地进行秘密工作。郑嘉义是浙南第一个主动找上红军挺进师的当地党员。郑嘉义在汇溪排前和双溪一带活动,和妻子包巧美一起动员青年参加红军挺进师,为红军筹粮筹款,组织青年到黄坦把父亲暗藏的稻谷、250元银圆运往泰顺峰门,解决红军挺进师的给养困难。1937年3月初,郑嘉义在执行任务中,不幸被捕,于同月22日,光荣牺牲。

周定(1897~1927),原名志贤,字静之,1897年11月生于青田县敖里(现文成)的一个地主家庭。1914年至1915年,先后在丽水和温州省立中学就读,1919年6月,考入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正值五四运动,深受校园《救国讲演周刊》、《新学派》等进步刊物和反帝反封建思潮的影响。1924年毕业后,在敖里南屏小学任教师(后任校长),积极宣传进步思想,鼓励女子入学,并试图“劝说”地主减少对农民的剥削,先“劝”其父少收租,自己到下垟等地去“赦租”。但不少地主不肯放弃自身利益,抵制周定劝说。于是,他放弃“教育救国”道路,决定外出寻找革命真理。1926年秋,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回乡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宣传救国救民道理,发展党员,介绍长工周福图、雅梅新楼乌坑桥头的张祖良②等人入党。1927年1月,周定被党组织派往江西工作。6月4日,他转到湖北省汉口(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受到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会见,面授机宜后,返回青田,通过敬业小学校长刘少峰的同学关系,认识学校和社会上的进步知识青年,了解青田社会经济情况,确定鹤城镇上店街新宝华打银店为秘密工作联络点,并以上店街城隍庙右侧的贫民习艺所后面的冷房为秘密集中活动地点。在此集会,周定、张祖良宣讲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分析国内外政治形势和国家前途命运。经过学习和考察,刘少峰、俞子范、林先和、王昭、吴伯远、留醉生、胡应伯、王亦虎、富顺友(西坑人)等12人被吸收入党,成立青田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召开支部会议,进行分工,由吴伯远负责黄坦、西坑、南田等地,针对国民党省政府有关法令,开展公开、合法、合理斗争,组织农民协会,实行二五减租,打击地主豪绅和反动势力,为贫苦农民谋取利益。同时,他们在南田的龙上、黄坦的雅梅、富岙等村庄建立农民协会,实行二五减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工作。1927年8月1日,周定参加南昌起义,10月,受任浙江省委特派员,协助省委组织农民武装暴动。由于《浙东暴动计划》泄露,11月10日,他在温州被捕,18日被杀害牺牲。

郑贤塘(1897~1974),出生于金垟员光村一户农家,1927年移居瑞安做篾。期间,他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2月上旬,北伐军即将进入浙南地区,在中共瑞安组织倡导下,国民党瑞安临时县党部组织发动1000多名农民成立运输队,指派共产党员林忧民(允明)、洪炽坨2人带领运输队前往福鼎欢迎国民革命军,为北伐军挑运弹药、物资。郑贤塘主动组织瑞安城关工人配合接应,安排支前工作。8月,郑贤塘在瑞安由林去病和沈桂青介绍入党,后在手工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先后建立碾米业、码头车夫等党支部,任支部书记,积极带领工人开展反霸斗争,要求增加工资,被选任瑞安县总工会委员。1928年,郑贤塘介绍大峃的周醉樵和龙川的赵益、山坑下岙的刘日璋(烈士)等人入党。1929年10月,接任中共瑞安县委书记。1930年1月,受命到瑞安西区(今文成县境)秘密发展党组织,先后在大峃、双桂、赤砂、玉壶等40多个村庄,发展党员300余人。并教育改造当地原平民武装“青帮会”组织,建立西区农民赤卫队2000人,配合红十三军行动。1939年7月,列席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此后,长期在五云山等根据地坚持艰苦革命斗争,直至解放战争胜利……

四、农民运动的萌芽与发展

有着革命斗争历史传统的文成人民,很早就有自发组织的小股农民武装,同地主豪绅作斗争。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瑞安县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927年2月下旬召开的国民党瑞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国民党瑞安县党部,选举国民党瑞安县党部执行委员,推选林去病(中共瑞安特别支部书记)为县党部执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其它重要职务,亦大多由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左派担任。周醉樵出席代表大会,后任候补监察。不久,成立国民党瑞安西区党部,赵熙任执行常委,周醉樵、金方绵为委员。同年春,瑞安县农民协会派共产党员林忧民到西区(今大峃、玉壶、峃口、珊溪部分乡镇)发展农会组织,在大峃、樟台、龙川、中堡、公阳等地建立了基层农会,会员发展到3000多人,成立了西区农民协会,珊门的金方绵为会长、周惠泉为秘书,积极推行“二五”减租③。继而成立雅梅、公阳农会,张祖良、叶序帝分别任会长。雅梅农会在黄坦营防坦召开千人大会,由青田农会会长王盛基主持,张祖良在会上宣传“二五”减租,会后举行游行。但国民党当局推行的“二五”减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和消除阶级矛盾,反而导致农民与地主的阶级斗争更趋白炽化。是年,大峃、中堡青年农民程学道等,不堪恶霸地主李正人的压迫,成立“青帮会”组织,会员达2000多人④。1928年11月30日凌晨,龙川、赤砂等“青帮”会员1300多人,自带干粮,手持土铳、长矛,分两路攻打中堡李正人老家,中堡“青帮”会员在村中接应,一举攻克李的“曹门”(乡民称李的住宅为曹门),打垮地主武装,取得胜利,并把没收的稻谷、家具等分给农民。李正人为了报复,不惜重金买通国民党政府官僚,于1929年1月2日,亲自带省防军一个连进驻中堡,镇压“青帮”组织。1929年9月18日,“青帮”再次组织攻打中堡,由于组织不力而自动撤退。           

文成的农民运动,引起中共浙江省委高度重视。1928年3月25日,省委常委会上通过的永嘉瑞安及台属各县工作决议案,把瑞安西区划为“农运中心区域”,以引导农民的自发斗争转入有组织、有战略目标的轨道上来⑤。

【注释】

①王家谟(1906~1927),有写王嘉谟,浙江象山人。中共宁波地委和浙江省委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25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转为中共党员。先后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组织部主任、宁波地委代理书记、浙江省委常委等职。

②张祖良(1892~1952),本名张智仁,又名张翘、张哲民。黄坦雅梅人。1926年冬在青田县北山玉溪小学教书时,由表弟敖里人周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回黄坦居住新楼村乌坑桥头,独力办学授课,创办农民夜校,开展革命活动,公开以担任雅梅乡农民协会理事长身份,竭力推行“二五”减租。

③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促使国民政府于1926年在其《政纲》中提出“二五”减租办法,即从原一般占主要农产品全部收获量的百分之五十的租额中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应减部分相当收获量的百分之十二点五,减租后按收获量百分之三十七点五交纳地租,但为地主阶级所反对,难以实行。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在土地改革前,曾实行二五减租,不论任何租佃形式,均按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以减轻农民负担。

④当时瑞安县西区(今文成)的“青帮会”,多数为当地青年农民自行组织,但南区、北区的“青帮会”则多数为地主招收的地痞流氓组织。

⑤1917年,瑞安全县行政区划分城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5个区。县城所在地为城区,县城东北(莘塍、塘下一带)为东区,飞云江以南(飞云、马屿一带)为南区,县城西北(陶山、湖岭一带)为北区,最西(高楼、大峃一带)为西区。此指大峃包括今峃口、玉壶、大峃三个片区和珊溪镇、巨屿镇等地。1924年以后,行政区划及名称曾数度调整和改称,但民间仍一直沿用1917年划分的称谓。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