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史纵横 > 党史编纂
党史一卷 第五章
时间:2016-05-31 来源: 文成党史 字号:[ ]

 

 

 

第五章

 

中共青景丽(中心)县委的建立

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824,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再次向国民党浙闽两省当局和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主任刘建绪等发出“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通电;916,浙江国共双方在平阳山门签订团结抗日协议,红军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根据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的命令,瑞青泰县委书记陈昌会率领县游击队开赴山门,进行整编。 

 

 

一、中共青景丽(中心)县委的建立与发展

 

193711月底,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平阳凤卧召开省委扩大会议,省委组织部长粟裕作抗战形势的报告;省委书记刘英作三年游击战争最后8个月总结和部署抗日战争新形势下的任务的报告。其时省委委员仅剩下刘英、粟裕、谢文清、龙跃等4人,会议增补林辉山、张麒麟、陈昌会为临时省委委员。     

在国共合作期间,加上县委多次交涉,1128日朱大孝在瑞安监狱获释。第三天,朱大孝就到平阳山门向刘英汇报自己在狱中斗争的情况,得到刘英的亲切接见和鼓励。次日晚上,刘英亲笔介绍朱大孝返回瑞青泰协助陈昌会搞好抗日救亡工作,并任命朱大孝为中共瑞青泰县委员。   

193857,刘英在平阳凤卧乡玉青岩村主持召开会议,宣布中共东南分局指示,撤销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中共浙江临时省委(9月,中共中央批准浙江临时省委为浙江省委)。临时省委决定,撤销中共浙东南特委及所属的瑞青泰等县委,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共青景丽中心县委,书记陈昌会,归浙南特委领导,朱大孝、张德寿、龚福寿、廖春生为中心县委员,下设大峃、青泰、梅歧、丽云4个区委,书记分别由朱大孝、廖春生、张德寿、龚福寿兼任。朱大商任浙南特委至青景丽中心县委交通员。4区的活动范围分别是:大峃区是瑞安县的大峃,平阳县的西北,泰顺县的东北部交界地和区委常驻地珊溪坦岐一带;青泰区是青田县南部至泰顺县百丈口一带,区委常驻地稽垟、白岩下一带;梅歧区是景宁县的东部和青田县的西南部(南田),区委常驻地景宁县梅歧桂远、湖坑和青田县西坑的都铺、湖山(文成)一带;丽云区是丽水、景宁县西南部、景宁县东北部和云和县东部,区委常驻地高沈、大顺、陈庄一带。       

秋,丽云区委负责人刘连兴等人在景宁小顺一带活动,利用交朋友方式,结识界头的叶孔福、驮田坪的刘志清、箬坑钟培文等人,以“拜兄弟会”的名义,从教育入手,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经过考察,吸收入党。接着,龚福寿派刘连兴、张永达、邱宝珍等在岭后等乡活动,后扩展到青田的北山、白岩、徐白、章村、祯旺一带,建立界头、驮田坪、郑山三个党支部。刘连兴住在叶孔福的茅草屋,发展其母亲翟世奶入党,委任交通联络员。     

冬,武汉失守,汪精卫投靠日本,全国抗日形势发生逆转,青景丽地区的革命斗争环境开始恶化。党组织内部也出现不良倾向,一度陷入混乱局面。在浙南特委的正确领导下,局面很快扭转。但由于抗战的特殊需要及统一战线的贯彻,党的活动经费筹集发生困难,一些党的领导干部经不起斗争考验,先后脱党或误入歧途,县委书记陈昌会以筹集党的活动经费为由,投靠林玉山股匪,还拉拢梅歧区委书记张德寿一起行动。大峃区委书记朱大孝等人立即赴林玉山部做陈昌会等思想工作,劝其回归未成,便向特委领导汇报,并通知各联络点,揭露陈昌会的脱党事实,教育党员提高警惕,严防破坏,避免党组织受损失。         

193952630日,中共浙南特委在平阳凤卧乡冠尖和玉青岩召开的浙南党的代表大会上宣布,撤销陈昌会党内外一切职务(陈昌会,今苍南县浦城人,1938年冬逃跑脱党,1941年春被国民党枪决)。同时决定,将中共青景丽中心县委改组为中共青景丽县委,郑竟成任县委书记,郭道款任组织部长,周国华任宣传部长,朱大孝、龚福寿任委员。

193910月,根据坦岐村党组织发展的需要,县委书记郑竟成和郭道款、朱大孝等研究,决定建立中共坦岐总支委员会,下辖9个支部、240名党员。接着稠泛(孔龙)、龙川横山建立党总支。大峃街成立党的中心支部,以加强对各总支和支部的领导,加速党组织的发展。                

19408月中旬,刘日亮、郑贤授参加青景丽县委武工队。

194010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浙江省委的“隐蔽骨干”政策,浙南特委决定,将青景丽县委改为特派员制,郑竟成任县委特派员。

19422月,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特委决定撤销县委特派员制,恢复党委制,郑竟成改任县委书记。

 

 

二、抗日宣传与北上抗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瑞青泰县委顺应抗日形势的发展,组织抗日救亡宣传工作队,深入乡村宣传联合抗日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张贴抗日标语,广泛发动群众,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       

19379月,临时省委派政治交通员黄英船和红军战士张庆展携带宣传标语从峃口九溪出发,到大峃、龙川、黄坦、西坑等地散发,在上垟至景宁途中,被国民党特务跟踪暗杀。      

916,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指派陈昌会带领邓福坦等30多人,到遂昌一带寻找粟裕,途经青田县林圩村与粟裕部50多人会师,后一同到平阳山门(北港)集中改编。 

11月,红军挺进师分散在浙南、浙西南、浙东、浙东南各地的部队300多人和地方干部60多人陆续赶到平阳山门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治委员,下辖3个支队、1个教导队,并在温州设立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办事处。          

1938115,瑞青泰县委派周国华到平阳山门省委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回瑞青泰地区宣传共产党“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主张。            

2月始,瑞青泰县委协同省共青团委书记周义群等人,到珊溪、坦岐、花竹岭、穹口等地,利用春节演戏的机会,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教唱《流亡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指导坦岐女党员朱碎柳、刘梅柳、苏王英等人创办妇女夜校,组织妇女学文化,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并发动妇女做军鞋送给抗日前线的战士。县委还利用党的基层组织,边宣传抗日,边动员参军,峃口、珊溪等地的陈正飞、陈正春、林运响、林加元、包绍通等大批热血青年,加入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3月,瑞青泰县委利用配备乡政指导员机会,选派一批中共党员,担任乡政指导员,开展宣传活动,推行“二五”减租。5月,还选派10余名乡政指导员到南田,发动20多名放假回乡的中学生,组成“南田少年团”,经过培训后,随同乡政指导员下乡宣传抗日,创办夜校,出墙报,报道抗日前线的胜利消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7月,由于此举损害了少数人的切身利益,乡政指导员受到地主劣绅的控告,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决定,撤销乡政指导员制。但瑞青泰县委仍领导“南田少年团”坚持宣传抗日,至次年春学生返校,宣传活动停止。                      

318,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北上抗日的命令,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500多人在粟裕的率领下,从平阳山门出发,奔赴皖南抗日前线,编入新四军。其中有文成籍优秀青年陈正飞、刘明辉等30多人,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第四团第三营。其中施克楼、林运响等9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陈正飞、朱大采等12人在“皖南事变”中失踪(牺牲)。           

4月中旬,临时省委组织一支抗日救亡宣传队,由队长连珍、副队长林夫率领到瑞青泰地区宣传演出。先后在双桂、峃口、大峃、黄坦、珊溪等地巡回宣传、张贴散发《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标语。抗日救亡运动得到各方响应,峃口、珊溪、大峃等地成立战 时青年服务团,“工救会”、“农救会”、“妇救会”相继成立,配合行动。宣传队所到之处,揭露日本侵略军滔天罪行,激发各地群众抗日热情。同时,大峃区委书记朱大孝在坦岐、上村、村头渡口、中村、店底、蔡家、下村办起夜校,并出墙报、作演说、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亡,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阴谋,提高民众觉悟。

19385月,瑞青泰县委改建为青景丽中心县委(19395月改为青景丽县委)。为进一步向全体民众进行抗战宣传教育,动员全民参与到抗日战争行列,青景丽中心县委趁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机,狠抓基层党支部(小组)建设,在大峃、黄坦、南田、西坑等地,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深入各村进行抗日演讲、张贴抗日标语、演出抗日活报剧(文明戏)。当时随处可见的标语内容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好男要当兵,好铁要打钉”、“好男当兵打敌人,好铁打钉钉大门”、“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等。在纪念全面抗战一周年时(1938年秋),“大峃镇全体民众谨建”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竖立在国民党大峃区署门前,一是为纪念保卫祖国在前线抗敌牺牲的所有将士,再是更好动员全民族投身抗战和进行宣传教育。使当年凡路过纪念碑前的知名人士及爱国民众,都情不自禁地向石碑行鞠躬礼,以表敬仰。

1939年冬,青景丽县委在纪念抗日战争两周年之际,大力贯彻执行党在抗战时期的方针政策。一面广泛宣传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胜利开展;一面注重党的统战工作,争取和团结一切拥护抗日的力量,形成抗日统一战线,使统战工作深入到全社会各个阶层。      

194010月,青景丽县委宣传部长周国华带领郑贤授,到宣传较薄弱的丽云区,配合区委书记龚福寿,深入边远山区宣传抗日,扩大党的影响。     

1941622,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开始全力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7月,县委在双尖、白岩洞背撰写宣传提纲,印发到全县乡村,以激发全体民众抗日救亡的信心和热情。

194212月,青景丽县委大力配合特委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深入广泛宣传八路军、新四军在全国各个抗日战场打击日本侵略军的胜利消息,进一步唤起与鼓舞全民族抗战热情。 

 

 

【注释】

①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根据毛泽东提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纲领的十项内容为: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全国军事的总动员;3、全国人民的总动员;4、改革政治机构;5、抗日的外交政策;6、战 时的财政经济政策;7、改良人民生活;8、抗日的教育政策;9、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10、抗日的民族团结。

②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当时对外称:“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救亡干部训练班”。

③由于中共的统战工作,国民党青田县政府于1938年3月上旬决定设置“乡政指导员”,进步青年张若达(时任县民政科科长,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物色乡政指导员人选,到平阳山门“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抗日救亡干部学校”中聘请人员。县政府从3月21日开始,先后5次下达乡政指导员“委任状”和工作“训令”……三四十名队员编成9个乡政指导员工作组,分赴城郊……沿江两岸……小溪一带的玉岩乡、南田乡、富岙乡、西坑乡开展工作。红军挺进师干校出来的人员,多数在南田一带活动,以便于与浙南特委隶属的泰顺、景宁县的党组织联系……因为乡政指导员是经浙江省政府批准,以青田县政府名义派往各地推行“政令”、指导乡村工作的,是公开合法的,其活动内容又正合广大民众的心愿,所以工作队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就在农村大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一支由山门“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毕业学员组成的“新四军流动宣传队”,也在黄坦一带开展宣传活动,配合南田、西坑、富岙等地乡政指导员的工作。……工作比较困难的是改选乡保长和推行减租……减租斗争直接触及田主的经济利益……南田乡的减租工作受到封建族长的阻挠,群众有顾虑。工作组排除困难,正要带领群众进入实际减租行动的时候,突然接到县里减租工作暂缓进行的通知,工作组撤回县城,南田的减租工作半途夭折。——《中共青田党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80~82页。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