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一卷 第四章 | ||
|
||
第四章
红军挺进师在文成与瑞青泰游击 根据地的形成
1934年秋冬,朱大孝受闽东党组织指派回珊溪坦岐秘密发展组织,筹建地下交通联络站。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委刘英、师长粟裕率主力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队“清剿”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包围圈,转战浙南开辟游击根据地。9月23日,挺进师某部首次进入县境,夜宿三源石坦头。继而,刘英、粟裕率领红军多次进出文成,建立瑞青泰游击根据地,成立中共瑞青泰县委。至1936年冬,在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持和浙南革命力量配合下,中共瑞青泰县委巩固和发展了包括今文成县全境、瑞安市的营前、泰顺县的黄桥、景宁县的梅岐一带等4块革命根据地,为坚持艰难卓绝的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发挥重要作用。
一、坦岐党小组与瑞泰边联络站的建立
1934年10月,朱大孝在福鼎接受闽东党组织指示,回珊溪坦岐创建中共瑞泰边联络站,发展党组织,开辟革命新区,开展革命活动,建立交通联络线路网。他首先在亲属和好友中宣传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及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主张,提高贫苦农民阶级觉悟和革命热情,认真考察、培养积极分子,确定入党对象。 1935年3月,朱大孝到福鼎周佳山向闽东党组织汇报后,带着中共鼎平县委“做好群众工作,建立党小组,逐步扩大联络点”的指示返回,对入党对象继续考察和培养,决定吸收朱志玉等3人入党。 7月10日(农历六月初十)夜晚,朱大孝带着朱志玉、朱德令、朱德足等3人在坦岐村外沙洲开会,首先讲述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及奋斗目标。然后,共同学习党员生活守则十四条:“遵守纪律、严守秘密、缴纳党费、按时到会、努力学习、自我批评、坚持原则、不失立场、埋头苦干、照顾全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牺牲个人、永不叛党”;最后,举行入党宣誓,建立党小组,朱志玉为组长。 秋,在朱大孝的领导下,朱志玉首先发展黄上灶、黄昌兵、黄裕藏3人入党,建立坦岐第二个党小组,黄昌兵任组长。 至1935年底,坦岐共发展党员19名,建立6个党小组。又在周边地区发展新党员,先后建立穹口、翁山头、垟尾山、叶山岗头、平头、双尖、松树根、西、郑坑等9个党小组,同时还在龙斗、岙底、枫门头、横、山根、驮平、珊溪、项埠、银珠坳、横路、郑山垟、下垟、林岸、焦溪垟、岩背岭脚、下山岭脚等地发展一批中共地下党员。 1936年3月中旬,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浙南特委,郑宗毓为特委书记(9月,谢文清接任浙南特委书记,次年3月龙跃接任书记),下辖鼎平、瑞平泰两个中心县委和福鼎、平阳、泰顺、桐霞、瑞安等5个县委。在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浙南特委提出“开辟新区、立足生根”,“开展游击战争”。 是年春,中共瑞泰边联络站在坦岐村正式建立,归属鼎平(中心)县委领导,朱大孝任站长。其主要任务是:扩大联络点、寻找宿营地、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开展通讯联络。朱大商、朱儿丁、朱德添、黄永谷等党员为交通员。 在全体交通员的艰苦努力下,瑞泰边联络站发展迅速,相继建立了枫门头、双尖、雷公尖、下山岭脚、岩背岭脚、赤砂、塘山、黄龙、九溪、穹口、东处、稽垟、支坑口、东家寮、下庄、白岩下、江山、石传井、天湖、牛鼻头、苍横岩等22个联络点。逐步形成大峃、珊溪、峃口、黄坦、西坑等地与福鼎、泰顺、景宁、瑞安、平阳等地交通联络网,以利于上级的指示和情报及时传达到基层,下面的情况及时向上级机关反映。
二、红军挺进师在文成
1935年1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受到国民党10万军队包围,突围后到达闽浙赣苏区。2月初,遵照中共中央局和中央军委命令,以原抗日先遣队的先行部队和突围部队400多人为基础,加上闽浙赣军区的红三十师第一团100余人,共538人,编为3个支队和1个师直属队,迅速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为师长,刘英为政委,王蕴瑞为参谋长,黄富武为政治部主任。挺进浙江境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苏维埃根据地,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国民党军队,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长征,战术上开辟浙西南、浙南、浙东游击根据地,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策应邻近游击根据地。 9月23日,挺进师100多人在师政治部主任黄富武的率领下①,到三源高村石坦头宿营,惩办国民党青田县“田粮官”1人,发布告示,说明理由,并宣传革命主张,打土豪,把没收的粮食、财物分给贫苦群众。 挺进师在刘英、粟裕的领导下,从浙西南根据地向浙南地区挺进。9月24日,刘英率警卫队从景宁进入西坑宿营,第二天上午9时与国民党保安团驻上垟某营打了一个遭遇战,战斗中刘正发头部负伤。当晚在黄坦宿营,次日早上经龙川到大峃。原中共瑞安西区区委书记周醉樵主动找上刘英、粟裕,汇报西区(今文成)的基本情况,刘、粟非常高兴,后率队经樟台到翁山头,向泰顺方向进发。 10月5日,挺进师与叶飞领导的闽东红军在福建寿宁郑家坑会师。11月7日,双方领导人在泰顺白柯塆举行联席会议②,一致认为,国民党已组建“闽赣浙皖边区清剿指挥部”,统一指挥中央军和四省地方部队对付边区红军游击队,而浙闽边区红军游击队和中共中央及中央分局中断联系后,失去上级领导,相互隔绝,各自为战,极不利反“清剿”斗争。只要浙西南、闽北、闽东三个红军游击区取得联系,即使一时难以统一行动,也可在战略上互相协调、互相策应,就可以增强反“清剿”的力量。会后,叶飞带着建议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的信件,找到闽北分区委领导人黄道,黄对闽北、闽东、浙西南3块游击区打通联系、互相配合建议表示赞同,但认为马上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条件还不成熟,决定暂不参加。于是,红军挺进师和闽东特委决定先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确定由刘英、粟裕、叶飞、黄富武、刘达云、阮英平、范式人、许信焜、洪家云、方志富、许旺等11人组成,刘英任临时省委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兼少共临时省委书记;并相应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军区,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治委员。接着,红军挺进师经过一天两夜的急行军,突破国民党纠集数万兵力的封锁线,一举攻克珊溪镇,并开店济贫,向群众做革命宣传。当晚,在珊溪的下山垟村召开临时省委会议,确定“以珊溪为枢纽,立足于瑞(安)平(阳)泰(顺)三县之间,向东北和东南方向发展”的战略决策。翌日,挺进师和省委机关转移到翁山头,然后向岭后、下庄一带挺进。此后,刘英带领短枪班和临时省委机关,在瑞平泰一带进行根据地建设;粟裕带领挺进师主力,在闽浙边进进出出,吸引和打击国民党的军事“清剿”,掩护临时省委机关。 是年冬,挺进师一纵队在青(田)景(宁)泰(顺)瑞(安)边区一带活动,下垟都铺李达其、李振声主动前往联系,为红军做向导。不久,李达其、李振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积极在上垟、下垟、东家寮、石角、岳梅、渤海、梅岐、桂远、湖坑等几十个村庄,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地下党员和山村党组织。 红军挺进师几次进进出出,先后攻克大峃、峃口、玉壶、南田、西坑、黄坦等国民党据点。比较著名的战斗有以下几次: 1936年1月23日(农历十二月廿九日),刘英率临时省委机关和警卫队,从景宁出发到青田岭根宿营,第二天到达南田,缴获地方民团枪支8支和部分弹药,欢度春节。1月25日,刘英率队从南田开往玉壶,消灭国民党驻玉壶保安队,缴获40多支广东造步枪和弹药。 2月24日,挺进师14人,从青田四都到金星,在中央路与国民党19师某分队遭遇,在激战中牺牲2名红军战士。 3月5日,中共泰顺县委书记周钦明率领60名红军战士到桂山(原属泰顺)活动,国民党平阳县党部派兵从维新来进剿,周钦明率领红军在吴地山进行阻击,因敌强我弱,主动撤出战斗,向仰山、横垟方向转移。 是年春,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100多人从庆元南垟到达瑞青泰地区,在东家寮割草坳遭国民党驻上垟独立九旅某营的伏击,在峡谷中两面受敌的红军,乘晨雾弥漫,冲出重围,牺牲了10名红军战士。 接着,粟裕③率300多战士到峃口公阳一带活动,中共平阳党组织领导人黄先河找到公阳,向粟裕汇报平阳地下党的工作情况,后随军到福鼎等地活动。 1936年上半年,闽浙边临时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等指示,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对国民党斗争的策略,将土地革命政策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结合起来,一方面号召和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改变了几项政策和策略:(一)将肃反队改为肃奸队;(二)将赤卫队改为抗日义勇队;(三)改变对敌斗争的口号和政策,如对国民党乡镇保长由镇压转变为争取为主,对地方绅士和中等商人,采用进步的欢迎,中立的允许来去自由、不受侵犯;对国民党军队,由“欢迎白军士兵杀死长官拖枪当红军”,改为“欢迎白军官兵枪口对外,同红军一起共同抗日”,将“穷人不打穷人”改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同时,将苏维埃政权改为人民革命委员会。这些政策策略的改变,使更多人团结起来,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9月17日,挺进师某部到朱雅车坑底,焚毁国民党朱雅乡副乡长邱周达的契墨帐薄,没收其粮食、财物分给贫苦农民。 10月,刘英率临时省委机关和挺进师教导团到瑞青泰地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在岭后下庄坳田召开军民联欢大会,附近群众和挺进师干部战士近千人参加。会上,刘英④作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报告,并举行文艺演出,这次大会政治影响很大,震动了整个浙南地区。11月4日,国民党《浙瓯日报》惊呼:“泰顺峃溪乡、青田之下庄毗连……,近竟有400余人盘踞该两地为巢穴,召集无知民众开会,大作赤化宣传。” 11月,朱大孝经平阳磨石坑到泰顺山垟、横坑一带寻找红军挺进师,在西地找到挺进师和临时省委机关,向刘英汇报东塆坑、松树根、毛山等地的群众基础和风俗、地形、敌情等基本情况,后随红军到石柱时,自己先赶回坦岐,做好准备,迎接挺进师。
三、中共瑞青泰县委的建立与游击根据地的发展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蒋桂军阀大战,蒋介石把对付红军挺进师的罗卓英第十八军和驻闽东的第九师调往湖南及闽粤边,闽浙边区国民党军事“剿共”形势相对有所缓和。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重整旗鼓,迅速发展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巩固和发展游击根据地。 8月,临时省委决定,在浙南西部成立中共浙东南特委,刘达云任浙东南特委书记,并以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设立中共瑞青泰县委,陈昌会任瑞青泰县委书记,归浙东南特委领导。同时,成立中共梅(岐)南(田)直属区委,刘达云兼任书记,后由陈昌会兼任。县委和梅南直属区主要活动区域是坦岐、白岩下、西坑、岭后、上垟、下垟、横山、坦岐上湾、坦岐下湾、坦岐横楼、坦岐老屋、林山、严垟、外垟、塘底垟、稽垟东庄、稽垟底庄、稽垟下村、包山垟、涂垟、坳底、杨山底、下庄、湖山等20多个党支部所在地。 浙南西部,山高林密,交通闭塞,有利于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和游击战争。坦岐、白岩下、稽垟、上垟、下垟、岭后等地是县委的常驻地,党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在方圆几百里山区里,县委领导和地下党工作人员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日夜在各山村羊肠小道上跋涉奔波,有时为了避开国民党便衣队的袭击,夜里急行程数十里,甚至上百里,而且随时有被便衣队,特务捕杀的危险。但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党组织不断壮大。1936年冬,瑞青泰县委建立四块游击根据地:公阳、营前一带由郑贤塘负责;珊溪、坦岐、翁山头、双尖、稽垟一带由朱大孝负责;下庄、岭后、双溪、黄桥一带由郑嘉义负责;石垟、下垟、梅歧一带由李达其负责。这四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为浙南三年游击战争起着积极作用。
四、地方武装的发展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县委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在发展党组织的同时,抓紧建立武装组织和农民赤卫队,对国民党和地方各种恶势力,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6年8月,临时省委决定,以挺进师部分战士骨干为基础,组建独立二中队(后称瑞青泰县游击队),中队长姜克清。县游击队紧密配合瑞青泰县委开展工作,建立游击根据地。 1936年秋,姜克清得到泰顺县自卫队在千秋门收捐的情报,立即率队进行包围,缴获步枪5支,子弹100多发。深秋的一天,驻泰顺黄桥的国民党保安团30多人,到叶山岭脚进行剿共和抢劫,瑞青泰县委获悉情报,指派游击队予以歼灭。共缴获步枪27支,短枪1支,子弹2000多发,手榴弹40多枚,俘虏31名。 10月初,临时省委向青田方向转移途中,省委警卫队班长张金发在石角右腿摔伤,由下垟地下党负责人李达其把张金发秘密安置在东家寮养伤。11月,张金发伤愈后被任命为县游击队政委。 11月,临时省委在闽浙边地区吸收200多名新战士,补充到红军挺进师和各县游击队,瑞青泰县游击队战士由24名增加到60多名。 1937年1月下旬,长期盘踞飞云江中游塔石头的王碎雅股匪,到处抢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中共平阳县委曾积极争取改造该股匪,但王碎雅本性不改,继续作恶。县委决定,予以歼灭。根据当时红军游击队和王碎雅股匪都是人员多枪支少的情况,以帮助王股匪训练为名,让王碎雅把部队开到雷公寺与红军游击队一起集中训练、武器集中保管之机聚而歼之,处决匪首4人,其余遣散回家,缴获长短枪36支。 2月,张金发被调回省委机关到永瑞边短枪队工作,陈昌会兼任瑞青泰县游击队政委。 4月,姜克清调回临时省委工作(后逃跑脱党),陈昌会兼任瑞青泰县游击队队长和政委。县游击队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瑞平泰交界地区的革命斗争,扩大游击根据地,发展地方武装,寻找时机打击敌人,并协助县委建立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组织,领导群众抗捐、抗税、抗粮斗争。 瑞青泰地区的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在遭到不断“清剿”的环境里,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得出根据地的巩固必须依靠武装斗争,而武装斗争必须以根据地为依托,才能取得胜利的真理。
五、分青苗为主的土地革命
1936年夏,在浙南游击根据地不断扩大,根据地群众被广泛动员起来的有利形势下,为更好进行土地革命,临时省委决定在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浙南人民革命委员会。8月,临时省委在福鼎李家山召开扩大会议,宣布浙南人民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郑丹甫任主席,下设瑞平泰、鼎平、福鼎、桐霞、泰顺、平阳等6个县人民革命委员会,共辖16个区人民革命委员会,好多地方还建立乡人民革命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在革命根据地内,实行土地革命,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摧毁封建剥削制度,实现土地归贫雇农所有。瑞青泰县委根据临时省委和浙南人民革命委员会的指示,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瑞安、平阳、泰顺三县边区人民开展“四抗”(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斗争和以分青苗为主的土地革命。 1936年8月,临时省委参照中央苏区实行土地改革的经验,结合浙南革命形势发展的实际,决定在浙南地区实行土地改革,便在鼎东区举办土地革命培训班,拟定分青苗、分土地的六项基本政策: 1、没收地主所有土地和富农多余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雇农和贫农; 2、对中农多余土地原则不动,但也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个别调整; 3、将部分坏土地分给地主; 4、手工业工人、小学教师、兼作小买卖的半工半农、半商半农的家庭,根据其收入多少,由群众评议,适当分给土地; 5、地主自耕地和富农多余土地的青苗,分配给雇农、贫农收割; 6、佃户耕种的土地上的青苗,一般归雇农所有,按平均分配原则,将过多部分青苗,分配给别的群众收割时,则应付给原来所花劳动力和肥料的代价,以作适当补偿。 9月上旬,土地革命培训班结束,瑞青泰县委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宣传和分青苗工作。 以分青苗为主的土地革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贫雇农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革命斗争的热情,这是根据地一项新的斗争方式。12月,国民党对浙南革命根据地实行重兵“清剿”,分青苗斗争被迫停止。这场革命虽然范围小、时间短,但所产生的意义十分深远,进而加深了人民对党的感情。
六、红军挺进师在瑞青泰的反“围剿”斗争
1936年秋,粟裕、刘英率挺进师300多人,在上垟至西坑途中,与国民党军十九师李觉部1200多人遭遇,由于敌强我弱,且战且退,朝岩门方向转移。 11月18日,国民党特务机关得到刘英率省委机关和教导团在杜山休整的情报,遂派省保安处副处长蒋志英坐镇泰顺县百丈口,指挥保安团300多人于23日凌晨,以数倍于红军挺进师的兵力分三路包围杜山,利用居高临下,火力封锁。挺进师奋力突围,沿叶山方向撤退转移,跳出包围圈。突围中,原闽东鼎平独立团政委罗烈生英勇牺牲。 12月下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但蒋介石仍施行“北和南剿”政策,对闽浙赣皖四省边区发动全面进攻,妄图消灭四省红军游击队。特别是对浙南根据地实行重点“围剿”,采取大拉网式战术,由北而南,由西而东,由外围到中心,步步为营,层层设防,妄图把挺进师和地方游击队逼到飞云江口以南,沙埕港以北的沿海地区,聚而歼之,摧垮浙南游击根据地⑤。 12月15日始,国民党当局指派刘建绪由杭州赴江山“闽贑浙皖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部”接任总指挥,纠集43个团兵力,“围剿”浙南根据地。并将瑞青泰地区作为进攻的重点,控制了大峃、珊溪等地交通要道和重要路口,派重兵分驻在下垟、南田、西坑、雅梅等地。还在驻地修筑碉堡,全面封锁瑞青泰游击根据地,实行武装“清乡”,采用的手段十分毒辣,一方面以流氓、地痞组成便衣队,对游击根据地进行侦察和破坏;另一方面强迫群众组成“反共义勇壮丁队”跟随“清乡”军警搜山,强行采取“移民并村”和烧、杀、拆房,将山头、村尾的零星房屋,草房全部烧光,规定群众计口授盐,张贴十条杀头告示: 1、窝匪者杀无赦; 2、藏匪者杀无赦; 3、资匪者杀无赦; 4、助匪者杀无赦; 5、知匪不报者杀无赦; 6、给匪送信者杀无赦; 7、给匪带路者杀无赦; 8、参加匪军者杀无赦; 9、参加匪党者杀无赦; 10、家中有人来往不报者杀无赦。 国民党对浙南实施武装“清乡”,浙南根据地的处境十分险恶。临时省委决定采取“隐蔽精干、保存力量”与机动灵活、积极作战的方针相结合,把原来独立行动的纵队开往根据地北面和西南牵制敌人,留下少部分和教导团随省委机关行动,挺进瑞青泰根据地,开展“八个月反围剿”斗争。 12月底,与师部一度失去联系的挺进师二纵队队长赵春和,在龙泉至云和的公路上,伏击国民党一辆军车,从抓获俘虏口中得知师部的基本情况,同时缴获两幅浙江省五万分之一和十万分之一的军事地图,地图上标明军队的番号和分布的记号,从中可以看出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和分布情况。赵春和立即率队返回浙南,寻找挺进师和临时省委,到达李井江坑源头山背时,与国民党自卫队遭遇,部队受到损失,遂决定亲自率领返回浙西南,军事地图交由张文碧带领1名战士继续寻找临时省委。几经周折,在东坑头村党员群众林志玉、林志益、林志勇兄弟等帮助下,终于在1937年2月,找到临时省委,使军用地图在反“围剿”的八个月中发挥重要作用。 1937年3月下旬,挺进师二纵队政委,浙西南特委书记许信焜带领特委和赤卫队到浙南寻找临时省委,在李林乡李山村与二纵队会师,后决定回浙西南地区活动。30日,80多名指战员从李山出发,返回浙西南,到金星宿营,由于当地乡保长告密,次日上午,在十源乡富庄村遭到国民党19师某营的阻击。许信焜命令一大队政委宣恩金带队冲上深坑岭头,占领两侧高地,用机枪掩护红军撤退。不幸许信焜、宣恩金2人腿部受伤,撤到岭后下庄,许信焜、宣恩金被分别转移到双溪叶山和岭后塔会等地养伤。 3月22日,因国民党峃作口保长叶青干告密,文成县境早期地下党优秀干部郑嘉义在排前岳母家遭捕后,被国民党19师(驻珊溪团部)枪杀于珊溪渡船头溪滩,牺牲时年仅30岁。 瑞青泰地区人民在反“围剿”斗争中,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为革命作出巨大牺牲。国民党在瑞青泰根据地肆无忌惮的杀人放火、劫掠财物,残害无辜群众,逼得人民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甚至生命和财产也无法得到保障。言论、行动也受到严格限制,凡带有“红”字的语言、文字和红色实物就被怀疑与红军有关系,轻则备受毒刑、重则惨遭杀害。在国民党的围剿和摧残下,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许多群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英勇的瑞青泰人民同仇敌忾,不怕牺牲,以无比坚强和大无畏的革命意志,与敌搏斗,支持、掩护党组织和游击队活动。在反“围剿”斗争中,他们节省下粮食支持红军,把最好床铺让给地下党同志和红军游击队;他们甘愿忍受国民党的残酷严刑,坚决不透露党的机密;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支持挺进师和游击队战斗。红军在瑞青泰地区辗转战斗期间,当地党员、群众积极配合,纷纷送粮、送菜、送情报、掩护伤病员,还有不少人主动要求参加红军。其中金星乡岩门村的胡从点、胡从登、胡从昆、胡从通、胡从威、胡从慎一家六兄弟,先后参加挺进师领导的游击队或当地农会,同恶霸地主和国民党统治势力作坚决斗争。自1935年11月至1936年11月的一年时间里,胡氏兄弟相继遭捕,坚贞不屈,均壮烈牺牲。 1937年5月19日,中共大峃区委书记朱大孝在垟尾山活动,由于当地流氓陈良塘告密,被营前区(大峃区)区长黄炜民率领的便衣队包围逮捕;23日,被押往营前关押,28日被转押国民党瑞安监狱,受尽酷刑。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于同年11月28日,朱大孝才获释出狱。
【注释】 ①挺进师2纵队1大队政委宣恩金回忆:当时挺进师出布告、告示等都用黄富武的名字,各部队出来活动都说是黄富武的部队。1935年12月,黄富武在丽水壮烈牺牲。——《中共青田党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②黄富武于1935年10月被捕,12月牺牲;方志富已于1935年10月牺牲。因未得到消息,故于1935年11月7日闽浙边临时省委正式成立时,委员中仍有黄、方2人。 ③粟裕(1907~1984),曾化名金米,湖南会同县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后,历任红军班长、连指导员、营党代表、团长、师长、师政委、军团参谋长。1935年,任挺进师师长、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员,领导浙南3年游击战争。抗战时期,先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和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④刘英(1905~1942),又名刘声沐,化名可夫、越人,江西省瑞金县凤岗乡人。1929年参加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连指导员、营政委、团政委、师政委、红七军政治部主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等职。1935年春,奉命组建红军挺进师,任政委、政治委员会书记、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临时省军区政委等职,在闽浙边坚持3年游击战争。1938年,先后任中共浙江临时省委书记、浙江省委书记兼统战部长。1939年7月,主持召开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和中共七大代表(未出席)。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7月任华中局特派员,负责指挥浙江、江西、福建三地区工作。1942年2月8日,因叛徒出卖在温州城区被捕,在狱中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气节。5月18日,在永康方岩英勇就义,时年37岁。 ⑤此指浙南游击根据地,是以红军挺进师为主,加上鼎平地下党和叶廷鹏、郑海啸等在瑞平边地区领导的游击队3股力量汇合所建立的根据地。3年游击战争时期,根据地主要包括福鼎、平阳、瑞安、泰顺、景宁的绝大部分(内含文成县全部)地区,霞浦、青田各一部分以及云和、丽水边界地区,纵横数百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