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南田 | |||
|
|||
(联高校长与教师合影,于1943年摄于南田)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寇的铁蹄蹂躏中国国土,杭州沦陷后,浙江省政府机构、学校等纷纷到丽水的云和、碧湖等山区避难。南田也相继成为省图书馆(通志馆)、杭州联立中学(简称联高)等机构、学校的避难所。 南田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万山深处,勿辟平畴,高旷绝尘,风景如画,桃源世外,无多让焉”。《洞天福地》和《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载:“第六福地南田山,在浙江青田,舟船可至。” 清光绪二年《青田县志》载:“南田山”县南一百五十里,万山之巅,独开平址数十里,号南田福地。 刘耀东的《南田山志》载“兹山在县南万峰之巅,为峻极而绝尘之上,乃有沃壤百里,平畴千顷,赐名南田。” 南田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闻名遐迩,传秦朝就有谢姓在南田谢塘岸繁养生息,到了唐代就出现诸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唐天佑元年(904年),北宋名相富弼高祖工部郎中,松州刺使,太常小卿富韬为避五代之乱,自河南迁徒南田泉谷。宋徽宗景宁时(1102-1106年),名相富弼之孙,宣奉郎、进宣德郎富直清;瑞明殿大学士、赠宣奉大夫宣景贤弃仕归田,又从河南迁德往泉谷。 唐代宗广德(762年),安史之乱,中原战火纷飞,义军四起,当时浙江农民起义军首领袁兆领导农民起义,义军抵达青田县城,县城民群纷纷逃到南田避难。 宋理宗宝庆时(1225—1227年),名将刘光世之曾孙刘基高祖刘集为避战乱,自丽水竹州徙居南田武阳。南田是明开国元勋刘基,字伯温(1311—1375年)的出生地和寿终之地。 (省图书馆临时办公旧址 摄影/张嘉丽) 抗日战争期间,这块福地也成为省内各机构、学校的避难所。1942年,在日寇的铁蹄下,杭州沦陷,浙江省政府机构、学校等纷纷到丽水的云和、碧湖等山区避难。云和、碧湖也相继沦陷,1942年6月30日,省图书馆(通志馆)迁至南田的南耕公祠。箱装图书藏放刘耀东家楼上,馆长孙孟晋(瑞安孙诒让长子)住刘耀东家。1942年7月7日,杭州联立中学(几所高级中学合并在一起简称联高)避难南田刘基庙。一年级教室和厨房在现刘伯温纪念馆,二年级教室在谷阳祠(现已倒塌),三年级教室在刘基庙两侧厢房,操场在原刘基庙东首空地。一年级学生住外宅松岩公祠,二年级住谷阳祠,三年级住刘基庙正厅两侧,女生住刘基庙东首刘化德家。联高图书馆在刘氏宗祠(现新宅老人活动室),实验室在南田中学刘氏宗祠(原南田中学教师宿舍,现已拆除)。校长催东伯,住“黎照山房”。1945年3月联高7名学生参军,走上抗日的道路。 由于受战争影响,1942年7月《东南日报》社也避至南田,并于7月23日刊出第一期《破浪简报》。随之迁入南田的还有省税务局、省高等法院、省干部训练团等政府机构。省税务局迁底园兰松公祠,局长张淼(瑞安人),住下满张蕰光(原丽水中学陈诚的老师)家。浙江高等法院避难忠节公祠,院长郑文礼(东阳人)。省干部训练团百余人迁林泉公祠,团长周秉同(西坑敖里人)。金华福音医院避难南田镇小学边原老洋房,主任陈树汉。温州中学分部避难南田三滩刘氏宗祠,分部主任黄祥映。还有省地方银行金库等避难南田。 当时日本的军事地图把南田标为“南田市”,曾数次派飞机轰炸南田,但苦于找不到南田这个“城市”而免遭殃祸。今台湾青田同乡会编制青田县志的地形图仍然标有“南田市”。 (文/刘日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