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史纵横 > 红色记忆
民国时期刘基故里走出的十位黄埔军人
时间:2018-09-03 来源:文成县 字号:[ ]

(前左一刘劲持,后右一刘广年)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基故里南田,世称天下第六福地,人才辈出,先后有一批刘基后裔从黄埔军校出来。他们分别是:刘劲持、刘鹤翔、刘振清等十位黄埔军人。


刘劲持:(1904—1988),中将,军长,南田外宅人,系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第二十代裔孙,1927年考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军官团,后转入黄埔军校南京第六期交通科无线电系,毕业后先后任通讯兵少尉、中尉通报员、上尉区队长。1932年至1936年,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一期学习,毕业后任陆军第六师中校参谋,参谋主任,军令部第三厅第四处处长。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时,任淞沪警备司令上校参谋,后任南京卫戍司令部作战参谋,军令部第一厅少将高参,1942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第七十六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45年8月,任军政部军务署步兵司司长及经理署署长。次年6月,任国防部第五厅处长、副厅长。1947年5月,任云南警备司令部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1948年春,任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1949年4月,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1949年12月26日率部起义。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八军军长,后参加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1951年,任南京军事学院战术教员。1955年复员,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6年4月,在太原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1957年,调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82年,任参事室主任,积极参政议政。


1958年后,历任民革浙江省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兼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民革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浙江省第六届政协委员、常委、浙江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市、浙江省黄埔同学会顾问等职。刘劲持军长,是一位爱国爱乡的起义将领,因病于1988年4月12日22时45分在杭州逝世,终年85岁。


刘鹤翔:(1906—1996),南田观音阁人。第六期黄埔军校,与刘劲持同期同学,毕业后任军校上校兵器教官兼广丰司令部高级参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有跟蒋介石逃往台湾,解甲回乡,低调做人,以民为伍,以农为生,被推选为文成县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1996年病故,终年90岁。


刘振清:(1920—),又名振雄,南田观音阁人。1930年就读于南田镇小,1938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十六期)三分校(江西瑞金)学习三年。毕业后,奉命到二十军黄绍雄之子黄权军长属下任少尉排长,后升连长。部队一直驻扎在浙江富阳,守卫富阳、诸暨一带。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


1947年共产党领导解放运动,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地下工作。因工作积极而吸收为中共党员。1949年任南田乡民兵连长,期间带领民兵攻打新庄夏守素反动武装。当时带队有数人,由于经验不足,在与夏匪交战中牺牲一民兵。刘振清马上带领一支民兵队伍占领了有利地势,击败了夏匪,取得了抄夏匪的胜利。由于新庄抄夏守素反动武装的胜利,受到领导的表扬,并带领民兵到石庄防守、阻击自茶寮从石庄方向进发的国民党“反共救国军”,又一次取得顺利。


1950年,他当选为文成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了文成县人民政府召开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尔后,积极参加统购统销运动,组织互助组、低级社、高级社、土地改革等运动。但在那唯成分论的年代,由于家庭成分高,只有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才是出路。于是以民为伍,扶梨耕作,自食其力,以农为生。刘振清现年96岁,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精神矍铄。


刘振生:(1923—1945)南田观音阁人。考入黄埔军校第十六期三分校(江西瑞金),在校期间,因当时医疗条件差,学校发生传染病,因染上传染病在行军途中病故,时年22岁。


刘振生与刘鹤翔、刘振清是兄弟。其中刘鹤翔为老大,刘振清为老二,刘振生排第三,因为他们当时住在南田坑边垟观音阁,时称南田观音阁“黄埔军人之家”。


刘广年:(1915—1985 )南田九都村人。考入黄埔军校第十六期三分校(江西瑞金),毕业后任九十八军人事科长,后调炮兵营营长。1949年10月起义。后解甲回乡经商,在大峃、岭根等地开小店。1951年回家务农为生。1985年病故,终年70岁。


刘振初:( 1916—1953),南田城底人。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七期三分校(江西瑞金),毕业后任警卫营长,抗战胜利后回乡。因回乡后参加反动组织“七星会”被共产党惩办。


刘务远:(1915—1944),南田城底人。考入黄埔军校第十八期三分校(江西瑞金),毕业后分派到师长肖志美属下任少尉排长。1944年,日本侵略者入侵瑞安,刘务远部属在温溪(现瑞安铜岭)阻击日军,在阻击战中光荣牺牲,时年20岁。


刘念时:(1916—1994),南田城底人。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九期七分校(西安),毕业后任炮兵营连长。1949年10月起义。后解甲回乡务农,曾到福建等地打过工, 1994年病故,终年78岁。


厉任耕:(1926—)南田镇三甲村甲边自然村,毕业于杭州中学,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后为连长等职,后升国民党少将。1949年赴台,始在台湾总统府任职,后转水电站工作,退休后一直在台湾。


刘允宽:(1927—),南田九都村人。1947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十二期(四川成都)步兵科,1949年毕业后,在国民党98军工部参谋处作战科任作战参谋。是年冬随军起义,被分配到解放军61军工部参谋处任组教科参谋,后调川北军区军官教导团任区队长等职。1950年复员回乡,亦商亦农。1984年至今连续28年为文成县政协委员,其中第五、六届为文成县政协常委。2006年被选为文成县黄埔同学会会长,县台联副主席、刘基文化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现年89岁,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刘日泽)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