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史纵横 > 红色记忆
英士大学在龙川的抗日印记
时间:2018-09-03 来源:文成县 字号:[ ]

( 村民介绍, 抗战时期国民党某营曾在此居住。 摄影/张嘉丽)

(资料图:省立小学旧址)

  一九四四年深秋,寂静的山村突然沸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大学堂搬到中堡来了!一时街头巷尾出现许多大学生,他们白天在中堡对面程氏宗祠上课,夜晚住宿在民房里。这些大学生就是英士大学财政专修科的学生。

    英士大学原创办于杭州,以陈立夫,陈果夫的叔父陈英士烈士取名,下设有法学院、工学院和行政、财政、会计三个专修科。抗战时期,由于杭州沦陷,随着国民党省政府的南撤,英士大学各院科也向南疏散。法学院迁泰顺司前,工学院迁泰顺百丈口(后改为北洋工学院),行政专修科迁永康永岩,会计专修科迁龙川花园地方,财政专修科迁到中堡。不久,由于中堡祠堂太少,学生容纳不下,经与龙川乡政府商量,把原来龙川乡小学迁到溪对岸季宅祠堂,原校舍让出由英大财专迁入(即同春祠堂、娘娘宫、新祠堂三座相连之处,亦即今龙川中心小学校址)。此后,龙川地方热闹起来:有大学、中学、小学,早、中、晚在街上、溪边、田间,处处可见学生。

英大财专是由当时财政厅厅长黄祖培兼主任,学校具体工作由李秘书(名记不清)负责。学制为两年,开设语文、日语、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赋税、会度、统计等课程,除语文、日语和政治学由专职老师担任外,其余课程均由财政厅中的科、局长督察兼任。

    当时学校的物质条件比较差。老师办公室设在同春祠堂,教室在娘娘宫,学生宿舍和厨房在新祠堂,还有一个小操场,安有一对篮球架。有篮球、排球,其他运动器具图书都有。学生床铺以竹条代床板,隔间用篱笆做。用的是旧课桌,吃的是粗菜糙米,点的是蜡烛灯,穿着单薄,生活尽管艰苦,学生学习却十分勤奋。清晨在溪边,山上朗读古文、唐诗,黄昏在烛光下看书、摘笔记,抗日胜利后,财专迁到杭州城隍山庙宇里学习,设备也很简陋,难怪后来有位同学说:“我们这两年是同日寇为敌,和鬼神为邻,与书本为友。”

    英大财专当时规模很小,只有两个班级,学生一百多名,大多来自临海、黄岩、绍兴、东阳、义乌一带,生活全由公家供给,学生中文成人只有我一人,温州、瑞安、平阳也有一些。一九四五年秋毕业一个班,招进一个班,仍是两个班。一九四六年招一个班以后就停止招生了。

     和财专同时迁到文成来的还有会计专修科,也是两个班,一百多名学生,教室在花园垟心王氏大祠堂,师生宿舍租住房在民房内。抗日胜利前夕,一九四五年七月,财政、会计两个专修科先后随着省财政厅迁往云和河上,学习两个月又迁入杭州。(文/诸葛平  摄/张嘉丽)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